
福宝聂石岩寺清凉洞
清凉寺古名清凉洞,位于福宝镇聂石村令牌山后的崖壁上,是福宝地区的著名岩寺。
清凉寺由佛殿洞、修行洞和莲舍斋堂洞构成。三洞上下排列呈“品”字形,佛殿洞在上层居中,修行洞在下层居左,莲舍(僧人的宿舍)斋堂洞在下层居右。旧时,有木石栈道沟通修行洞和莲舍斋堂洞,现无存。
清凉寺始建年代不详,有清嘉庆摩崖石刻文字记载,其在明代“万历以来,古庙倾颓”,因之募化培修。之后,分别在道光和同治年间进行维修。现佛堂门、墙、佛台等整体保存完好,佛像彩绘一新,落实有专人管理。
佛殿三面筑墙,一面岩壁。前墙开两门三窗,左门为券拱门,有题刻门额和对联。右门为雀替塞角门,门额镌刻“清凉洞”三字,门枋刻楹联。佛殿左右墙各开一门。左门为山门,门前为进入佛殿的岩道。右门有石级坡道连接下层的莲舍斋堂洞。
山门门额刻“生民幸赖”四字,门枋刻楹联:“坚修洞府为长府;固建山门即砦(同寨)门。”上联中,“洞府”为神话传说深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南朝·梁·沉约《善馆碑》:“或藏形洞府,或栖志灵岳。”“长府”是春秋时鲁国的库藏名,为藏货物、武器的府库。《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何晏集解引郑玄注:“长府,藏名也,藏货物曰府。”刘正楠正义:“(鲁人长府)为兵器货物所藏。”从下联可以得知,现存的山门为“固建”之门,它既是岩寺的山门,也是岩寨的寨门。建门碑记载,此门固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即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当年四月转战福宝之后,为蒲朝堂、蒲洪喜、张才弦等捐建。寨门条石砌成,设有枪眼炮孔各一个。山门门框的内面,刻有“朝进香山”题额和对联。山门门框内外均刻题额和楹联,是一种门文化的独特形式。
莲舍斋堂 洞为僧人住宿和煮食吃饭的场所。现屋室无存,有办庙会使用的灶台。
修行洞相传为古代清凉寺禅师(和尚的尊称)修行的地方。其洞幽深曲折,冬暖夏凉。传说曾有人打火把钻到洞底,听见了小漕(先滩)人家磕海椒的声音。
清凉寺佛殿洞、修行洞、莲舍斋堂洞天造地设,融岩寺与岩寨为一体,始创于明代万历之先,至今整体保存完整,是自然赋予和人力创造的胜境,独特而神秘。
佛殿前墙开两门三窗
两门均镌刻题额和对联
佛殿左面山门
佛殿
佛殿祀堂
佛殿下层的莲舍(僧人住宿的地方)斋堂洞(福宝地区通常将岩腔称为“洞”)
佛殿下层的修行洞(和尚修行的场所)
山门外的清嘉庆摩崖文字石刻,文说“明万历以来,古庙倾颓”,故予培修。
佛殿前门外挂佛灯的石环(扣)。古人怎样在凌空挑出的岩顶凿出这一石环,至今无人解答。
修行洞幽深曲折,冬暖夏凉。
洞外瀑布
洞外悬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