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新闻网> 我爱合江> 美丽合江> 浏览文章
你知道磨刀溪名字的由来吗?
0 不详 2015年08月06日
    在川南黔北从多条溪流中,磨刀溪不算大,但由于历史地名的传奇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闻名川黔。
    马合公路全长97公里,横跨川黔两省,磨刀溪为川黔分界线,这里山峦叠翠,清溪流水,溪边古榕,餐风饮露,披星戴月,苍劲挺拔,直指苍穹。
    一桥飞架两省,南北变通途。溪流两岸,农家对岸邻居,隔着溪流,朝夕相见,语言相通,民风民俗一致,世世代代友好,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籍贯。
    磨刀溪地名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360多年前,张献忠征剿四川,杀人如麻,成千上万的民众,死于张的屠刀之下。张献忠的队伍所到之处,成为百里人烟俱灭,莽林丛生,狼奔豖突之地。
    张献忠率部杀到川黔交界处,发现这里有一流水潺潺的清溪,于是,他安顿好队伍,歇歇脚再进军贵州。
    夜晚,一轮月牙爬上树俏,张献忠身佩大刀,来到溪流边,见溪中有一墩大青石,于是他踏着溪流登上大青石,清风徐来,张献忠感到十分凉爽,于是,他抽出腰间已卷口、钝了的大刀,在大青石上磨起来。正当他磨刀霍霍之时,朦胧的月光下,隐约出现一尊高大的身影,来者手执金鞭,两眼凶光,满脸怒气,啪的一声,将张献忠手中的刀打入溪流之中,张的双手被打得发麻而不能动,来者又将金鞭往溪中一指,张献忠磨得锋利的刀飞向夜空,来者也消失在夜空中……
    此情此景,让张献忠惊吓不小,冷汗从额头上直冒,夜空中,传来一阵宏亮的声音:张献忠,吾是王道陵,汝滥杀无辜,犯下弥天大罪,本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吾今饶汝不死,贫道大发慈悲,愿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张献忠站起身来,见溪边似乎出现一堵高大的围墙,挡住了前往贵州的路,他只得仰天长叹“天意不可违,天意不可违呀”!他就此停下杀戮的脚步,贵州人民才避免了生灵涂炭。
    磨刀溪由此得名。
    没有了战争与杀戮,川黔边界得以平安,磨刀溪两岸建起了居民房,虽然是土墙,泥夹壁,茅草棚或瓦盖房,却成为川黔两省人们来往的驿站和商贾交易往来的民间集散地。
    为了收取来往客商的厘金(税费),民国初年,在磨刀溪边四川界上,地方政府在此设过厘金局(相当于现在的税务所),由此可见,当年磨刀溪的商贸生意不错。
    早年间,交通闭塞,一条青石板大路从贵州长沙至关上,经楠木林到磨刀溪,进入四川界,过五亩田、小寨坎、堰坝、匡坡到合江,磨刀溪成为连接川黔人民商贸和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历史苍海桑田,磨刀溪流上的桥梁也由跳墩、石平桥、马路石拱桥到公路大桥的变迁过程。
    磨刀溪流上最古老的“桥”为跳墩“桥”,这种“桥”就是在溪流的石滩上凿成正方形的石坑,然后把备好的正方形高度为一米左右的条石立于石坑之上,这样就成为跳墩“桥”,每个石墩的间隔距离为70公分左右,南来北往的行人,从石墩上一步一个石墩地跨越过去。石墩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它的存在是短暂的。如今,这些石墩早已不复存在,石滩上,留下一个个石坑,作为磨刀溪桥古老的见证。
    后来,磨刀溪流上建起了石平桥,石平桥呈东西走向,桥头东面为贵州,西面为四川,石平桥总长度10余米,宽1.5米左右,与石跳墩“桥”相比,石平桥先进了。
    1926年,周西成时住贵州省主席,开始在贵州省内及周边地区大修公路,当年,从贵州的官渡堂(现在的官渡镇)至合江的马路(当时设计为马车通行的路,所以称为马路)开始修建,磨刀溪的溪流上,建起了石拱马路桥,由于当时条件局限,马路桥的宽度和高度与现在的马合公路大桥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马合公路从磨刀溪大桥穿过,该公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通车,后经硬化为“白加黑”的国家三级公路。大桥建在磨刀溪的下游,与原来又矮又窄的马路桥相比,雄伟而壮观。大桥外侧,有一瀑布,磨刀溪溪流经过瀑布,坠入长江支流高洞河。溪流与高洞河汇合处,河床低洼,海拔高度为220米左右,为贵州省海平面最低点。
    经过近年来的退耕还林,高洞河两岸已是翠竹成荫,为沿河两岸的水土保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河水清澈,没有污染,适应长江珍稀鱼类:岩鲤、青波、石包鱼等在此河段生存。因此,早在清朝末年(农历戊戌年),贵州仁怀厅设立的“禁止毒鱼”石碑一块,立于磨刀溪边的一农家户侧,此    石碑现已送存赤水市文物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磨刀溪两岸的人们,与时俱进,他们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贫困与落后。人居环境大大改变。一幢幢高大、宽敞、明亮的新房拔地而起,取代了过去阴暗潮湿、矮小的土木屋、茅草棚、瓦盖房。他们正用自己的双手,绘制一幅幅致富蓝图,朝着“小康”迈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磨刀溪发生了巨大变化,唯一没变的,是它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名。
    亲们,这下长知识了吧?知道磨刀溪的名称来历了吧?
    文/图:袁华忠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