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新闻网> 我爱合江> 美丽合江> 浏览文章
中国传统村落:合江福宝镇穆村
0 不详 2016年11月22日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前段时间公布的一份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中,福宝镇的穆村成为合江9个村之一。今天就带大家去看看……




 
    福宝镇穆村位于该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10公里,幅员面积11.44平方公里,辖7个农村社(组),农村社(组)呈散点状分布,现有户数451户 ,总人口1520人,农村劳动力890人。该村为国家级贫困村,其主导产业为种植和养殖业。

    该村属于丹霞地貌,海拔300 -400 米。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村内较高山有张柏岩、梨子坪、保龙湾、青岗坪、白马岩、台公山、山林坝、余尖山和羊石岩等。

    属于中亚热带温湿气候。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村内有1条河流(甘溪河)。从南至北从村落穿过。有耕地约65.3公顷,有森林近800公顷,其中竹林约570公顷,森林覆盖率越约为85%。村内植被种类丰富,以阔叶树居多,区内有珍贵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桫椤、珙桐等,二级以上保护树种有楠木、银杏、杜仲、福建柏、野生荔枝等。村内动物资源丰富,以野猪、猴子、岩羊、飞狐、刺猬居多。
 
    福宝镇穆村村落多为穿斗结构建筑,少数砖木结构,盖小青瓦。村内有大量传统民居,有斗指寺、白虎寺、碉楼等。古朴大方,韵味丰富,但经过数百年的洗礼,部分建筑已濒临倒塌,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先辈们创下的宝贵财富,建议各级将本村落列入保护名录,予以切实保护。










 


悠久的历史
    据穆氏族谱记载,穆氏家族祖籍湖广,这意味着穆氏移民四川是在元末明初,穆氏入川始祖落居在现穆村三社,世代生息繁衍,逐渐具备家园营建与开发的初步能力和条件,尤其拥有发家致富、安居乐业的宏伟愿景,逐步建造完善村落家园的种种文化元素。
 
建筑的更替史
    第一阶段: 穆氏先祖系外省入川,辗转落居于此,聚族而居。村落始于明代,多建于清代,明清建筑100套。这阶段村落建筑是典型的西南民居,土木结构。年代久远,多有破损。穆村是当时盐茶古道必经地。
 
    第二阶段:20世纪前半段是动乱年代,这一阶段依然新建了一部分建筑,以坡屋顶,土木结构为主。至后期才开始出现砖混结构的现代民居。随后逐渐聚集了更多的村户,形成了村落群。
 
    第三阶段:21世纪,村民生活渐渐改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一阶段开始出现了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但依然保留了民风民俗,以及大量的传统建筑。
 
风云人物
    根据穆氏族谱记载,穆青祖居在穆村三社,后穆青祖父辈移居在福宝镇骑龙村三社。

    穆青,生于1898年。中共旅欧支部组织成员、中共旅莫(莫斯科)支部组织委员、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长(参与组织发动广州起义)、中共四川临时省委书记、四川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4月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于重庆,其诗“光明日月无私照,万古经天给与人”是其光辉一生的写照。
 
建筑简介
    穆村村境为山麓台地,地势开阔,风光美丽。沿路见有多处土墙瓦房聚落,有的聚落有房屋100多间,极盛时居住100多人。在这些相当规模的聚落中,还见到了现今罕见的碉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在穆村发现两个不可移动文物。
 
    穆村碉楼群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制,因形如碉堡而得名。穆村碉楼群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穆村与贵州接壤,旧时为川盐入黔福宝盐马古道的支道福石道(福宝场经石虎关)的穿越地。由于地处川黔交界边鄙之地,更加盐道的食盐为贵重之物,时有土匪打劫山民和盐道马帮。为了保卫家园,富家大户多聚族而居,建碉楼,备枪炮,以防御匪患。穆村聚落群和碉楼群由此形成。


 
    穆村碉楼群为清代建筑。式样为正方形或长方形,高三至四层,版筑土墙,重檐歇山式屋顶,四角高翘,在顶层四方设瞭望窗即枪炮窗。碉楼位于院落视野开阔部位,与院落组成一个建筑整体,是集居住、防御功能为一体的地域性特色民居建筑。穆村碉楼群应当是合江宝贵的山地特色民居建筑遗产,应当加强保护、研究、解读和开发利用。
 
    斗指寺
    石虎关外的福宝镇穆村地界,有一座古寺,名斗指寺。《合江县地名录》记载,此寺建于明代后期。因这里地属深山,时有老虎咬人,残留的人手指人脚指可用斗量,建寺求神消弭虎患,故名斗指寺。斗指寺的建筑形制与通常意义的寺庙大为不同,它是在一磴高耸的巨石上部四周分层开凿神龛神像,形成以石为寺,石寺一体的独特风格。古寺有观音菩萨、山王菩萨、八洞神仙等神像数十尊,神像的雕刻灵巧多样,富于变化,自成一体,具有较高的摩崖石刻艺术价值,且至今整体保存完整。








 
穆村宝贝:
合江匠笔画
    合江匠笔画表现内容几乎全是以民间传说中的鬼神为主。这种民间鬼神画,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比如“道场画”、(道场画是民间绘画的一种,是道、巫、佛教举行仪式—道场时悬挂的一种宗教画,内容为菩萨、诸天、鬼怪);“功德画”、(一种专由想做善事之人请专门画匠所作、赠给道场做法事所用的中国工笔画,即功德画便在此间产生);“神图”、“盘王图”等,它们都属于傩文化的“傩画”,这种傩画形式在四川泸州合江福宝地区就被称作“匠笔画”。






 
    合江匠笔画被四川省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宝贯打唢呐
    福宝贯打唢呐长养与森林广袤的福宝,由于福宝地域的封闭性和人文的包容性,形成了福宝贯打唢呐生态的原始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福宝贯打唢呐是福宝先民音乐艺术创造的结晶,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辉,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音乐艺术研究价值。







 
    中央电视台《四季风》栏目曾对其作过报道,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誉福宝贯打唢呐为“民间古乐瑰宝”、“难得的民间文化艺术珍宝”。
 
    2007年被四川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腔山歌
    高腔山歌是福宝先民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曲牌的原生性、表现的生动性、内涵的丰富性,称作“山之声,水之音,物之韵,人之灵”,被美学大师王朝闻誉为“山歌经典”。著名作曲家罗念一、著名音乐人陈川、大导演谢晋等高度赞誉高腔山歌,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台曾对高腔山歌作过报道。






 
    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7〕42号文公布高腔山歌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传说
 
    关于“王百吉”的传说:
    传言当时有个道士,名叫王百吉。自身道法高强,引来周围的妖魔鬼怪纷纷来至此地想要取他性命。各路妖魔鬼怪利用妖术,搬运石头将山填平。王百吉见形式不妙,使用道术,赋予石头法力,让石头晚上走路,慢慢的,石头走尽,山体显现出来了。据说,石头走路的脚印留在当地山上。
 
    关于“草寇皇帝”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之前,有一个大地主,人们称之“草寇皇帝”。“草寇皇帝”准备在“太公山”上修筑一个皇城。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寇皇帝修建的皇城规模逐渐体现。可是他看见对面的山(为今贵州)时突发奇想,想要通过“太公山”直接飞到对面的山,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皇城未完全修起,但是山顶还有大量施工皇城遗址。后来人们称对面的山为“太母山”。
 
    城里看不到的老物件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是用棕片缝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风,可当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遮羞掩丑。旧社会里,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也只好用蓑衣来掩丑避体、遮风挡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旧社会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都离不开它。狩猎时它便是最好的“护身服”。名称来由起源古老,用一种叫“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来。
    (合江县住建局)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