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地质普查队勘探表明,合江县境及周边地区蕴藏着一定数量的石油和丰富的天然气。1964年,国家石油部门正式在合江县及其周边进行开采。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天然气的开采已达一定规模。随着井架增多,四川省石油管理局泸州气矿区特地在合江县境内设立了指挥部,负责合江县境及邻近的江津县境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工作。今天的初心·红色合江,我们要讲述一支英雄钻井队的故事。
领学嘉宾:合江县党史正本编辑 万莉
1966年6月22日凌晨1时许,位于合江县马庙公社与江津县塘河公社上塘村交界处的全川第一口高压大气井“塘一井”因气压骤然上升,井口2号主喷管线油管突然爆裂,发生巨大火灾。冲天大火宽50余米,高30余米,井口、柴油机房全被烈火包围,钢制井架几分钟就被烧垮,钻机、柴油机熔化为铁砣,巨大爆炸随时还可能发生,形势万分危险!不屈不挠的艰难抢险斗争立即展开,钻井队全队职工和家属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在抢关气源闸门的关键时刻,与烈火展开30多分钟的殊死搏斗。42名工人几进几出多次血战火海,拼死控制住火势,其中6人当场英勇牺牲,22人重伤。附近四面八方赶来的石油中队民工、社员村民等数百人纷纷参与救火,最终将大火扑灭。据说,火灾发生时,20公里外的合江县城都能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看见冲天火光红透半边天。


32111钻井队救火事件层层上报后获高度重视,被认为是一场“工业战线上的上甘岭战役”。随后,救火时牺牲的职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受伤者被树为石油部标兵受到嘉奖,救火者成为英雄。县委派人奔赴现场采访灾情和英雄事迹,写成通讯、报告文学等,召开群众大会、印发简报等形式全面宣传,号召全县人民向32111英雄钻井队英雄人物学习,积极为救灾贡献力量。
1966年9月4日,32111钻井队高擎石油工业部奖给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钻井队”的红旗,到北京工人体育场参加先进事迹报告会,与八万多群众见面。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钻井队副队长刘守荣、青工徐光益、家属代表牟茂修作了报告。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四川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同时报道了他们灭火的英勇事迹。《人民日报》为此刊发社论《毛泽东思想是革命人民的灵魂》,称这次救火是“伟大毛泽东思想的又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
(1966年9月)29日,周恩来、陶铸、康生、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叶剑英等中央领导接见32111钻井队全体同志。30日,全队应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庆宴会。10月1日,全队职工到天安门一号观礼台,参加建国17周年庆典。其中7位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林彪的接见。

32111钻井队被誉为是“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集体的黄继光、集体的邱少云、集体的欧阳海、集体的麦贤得。”县委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区、社组织职工和广大群众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报道32111钻井队的英雄事迹,学习各大刊物刊登的相关文章,创作宣传“32111钻井队英雄业绩和牺牲精神”的舞台作品演出。一支歌颂32111英雄钻井队的歌曲诞生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在全县各中小学教唱,再由学生教会广大人民传唱。
10月5日,32111钻井队接到通知赴大庆宣讲英雄事迹,一时间全国掀起了“学英雄思想、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向32111英雄学习,向32111英雄致敬”的高潮。

为慰祭英灵,通过与石油部门协商后,合江县委组织人力物力,将在救火中当场牺牲的王平、张永庆、罗华太、吴仲启、王祖民、邓木全等几位烈士的遗体迎至合江县城关镇(今符阳街道),安葬于县人民医院旁,并将墓地辟为“32111烈士陵园”,专门修建了“32111烈士纪念馆”,传扬烈士精神。合江县对32111烈士英雄事迹的宣传在全县人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天然气的开采与输出,使合江县成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基地。1973年,经县委、县革委与泸州气矿协商,供气站建立,并开始向合江县城关镇供应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所需的天然气。从此,县城居民逐步告别了以木柴、木炭、煤炭作生产与生活燃料的时代。
(合江县融媒体中心:冯岚 黄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