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新闻网> 今日合江> 合江新闻> 浏览文章
【初心·红色合江】党史系列报道第四十集:合江县的三线建设
0 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2021年06月02日
1964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与在三线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包括四川在内的13个省区展开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交通设施建设为主的活动。这场史称“三线建设”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78年。初心·红色合江,今天继续为您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合江的建设发展。

领学嘉宾:合江县党史正本编辑 万莉

合江县的“三线建设”从1964年始,于1968年大规模开展,主要为“修建四川天然气化工厂、治理江河航道、实施战备和人民防空”三大内容。

1967年6月,化工部在四川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区)筹建四川天然气化工厂(简称川天化),后因地质原因,化工部决定将厂址改在合江县。接到上级通知后,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起来,配合四川天然气化工厂筹备处开展选址、征地、备料、组织民工、平整场地、修造厂区公路等一系列工作。

为了协助川天化建厂,县革委召开了区、公社、县直属部门革委领导干部会议。会上,要求把协助建设川天化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并根据各区、公社和部门的具体情况下达了具体任务,包括落实建厂材料、生活物资、民工队伍等。在合江县的积极协助下,1971年9月,厂房建设工作正式开始,但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建厂工作困难重重,进展十分缓慢。其间,化工部对建设方案及建设规模又作了五次调整。这些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的速度。

川天化的建设至1979年5月,化工部作出缓建决定为止,仅建成了部分厂房、生活用房及自备火力发电厂,连通了电网。而国家已投入了建设资金8000余万元。缓建之后,四川天然气化工厂曾多次探寻出路,直至1995年10月才正式投产;1997年12月才通过国家验收。

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交通部决定对长江及其支流航道进行治理。其中合江县境航道由合江县具体负责。而实际上据当地需要,自1960年起,县委、县政府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县革委等就多次责令合江县交通局航道工程队及各区、公社、城镇居民组建的民工队伍,对县境54公里长江航道及县境49公里的赤水河航道进行了治理。治理形式主要有水下炸礁、掏漕清渣、堵水归漕等。通过治理,合江县境长江航道常年能通行3000吨级船只,赤水河航道也能常年通行350吨级船只。

战备和人民防空工作是合江县“三线建设”的三大内容之一。早在1964年全国性“三线建设”开展之初,县委就根据上级精神组建了“县委战备治安五人小组”。随后批示“加强领导,统一指挥;搞好联防工作;认真贯彻毛主席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做好情况报知和通讯联络工作”,实施“加强反空投、防暴乱;做好战备治安;加强对重要目标的守护、警卫;制止迷信活动”的工作意见。战备工作得以大大加强。

1965年6月,根据战备需要,县委又组建了战备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提出加强备战工作的具体意见,要求龙会、福宝、胜利、榕山等公社及县委、合江中学等重点防空防暴单位的基干民兵进行对空射击、飞机识别、地面设施伪装、人员疏散隐蔽、搜索围歼敌特等一系列训练。1969年11月,县革委、县人民武装部又根据省、地指示成立了“合江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县革委主任任组长。1970年7月,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要求各区、公社、机关单位都要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战备动员和战备思想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战备人防组织。并抽调、配备了专职人员。其后,各区、社也相继组建战备人防机构,建立健全了战备人防制度。

同时,县革委战备、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组建了专业防空队伍,建立完善了通讯警报系统,在九支、先滩、福宝、凤鸣等区设立了民兵对空监视哨,动员并组织城关镇各机关单位和各街道居民修建了44个总面积达4000米的防空洞。1978年,又成立了合江县交通备战办公室,并确定308省道从泸县入本县境至磨刀溪出本县境段为战备公路,县城北门口码头为战备码头,县内航一司等六家运输企业为交通战备应急单位。

三线建设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毛主席、党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集中和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为我国国防工业、国民经济基础工业、交通设施战略布局的改善和国家区域均衡发展,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起到了决定性、历史性的作用。

合江县在当年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满怀热情和斗志,认真贯彻“听党指挥、为国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不畏艰险”的伟大三线精神,虽然困阻重重,但仍不惧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践行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生产,后生活”等气壮山河、敢打敢拼的壮举,展现了合江人民的奋进历程。

    (合江县融媒体中心:冯岚 黄建伟)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