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新闻网> 专题文章> 网络中国节·重阳> 浏览文章
【网络中国节·重阳】重阳敬老,贵在培养社会敬老风尚
0 不详 2017年10月27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年年岁岁,一年一度,千百年来,重阳作为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敬老的情结始终不变。今天重阳节更被赋予新的含义,早在1989年我国就将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2012年被全国人大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让重阳节成为老年人的特别节日,由此更促进了我国社会敬老和维护老年人权益。

重阳节,我们不要忘了它的含义和由来。重阳之九九,因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之意,表达了古来人们对生命健康的祈盼。其由来,则源于东汉时期,有个名叫恒景的青年,因瘟魔常残害百姓、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丧命,便辞别妻儿和父老乡亲,外出访仙学艺,终获降妖宝剑和剑术秘传,后回到家乡为民斩魔除害。故事体现了青年恒景的敬老爱老之情和百姓对健康生活、天下无虞的愿望,也是对社会敬老的呼唤。

然而,今天重阳之“老年节”,很多时候却仅仅成为一种活动,集365天敬老为一日,蜂涌敬老院,以送节礼、或文化活动代为敬老。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老年节则成了网上、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白和祝福,甚至还不如其他传统节日,能够回到老人身边陪伴个一天半日。特别对那些留守、孤寡、居家的老人们来说,如此“老年节”并无甚意义。

由上而言,重阳敬老,绝不满足于节日慰问和送节日礼物,更不能以节日代替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才是我们今天敬老的重要含义和应有的作为,一年一度老年节,重在以此为契机,强化对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宣传教育,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培养全社会敬老的良好风尚,让敬老成为一种常态,能够实实在在地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来健康做一些有益事情,而非“来得慢、走得快”的节日一阵风。

我们的社会务必要形成一种风气,就是要让人人以敬老尊老爱老为荣、为己任,吾以吾老及人之老,对待所有老人都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要从学校教育抓起,人人时时处处都当给老人以方便、帮扶。要从社会单位做起,特别要发挥好社区和村委的作用,给老人提供更多的健康生活方式、生活服务保障和困难救助,给老人以幸福、健康和安全获得感。

我们的家庭务必要形成一种家传,就是尊敬体贴父母长辈。敬老不宜迟,为人子女者要常回家看看,多陪伴一下父母,多理解父母的情感,注重父母的健康,忌埋怨父母的唠叨和行动迟缓,忌啃老弃老和嫌老无能,忌将老人当作家佣,忌干扰老人个人的生活和兴趣爱好。总之,要从情感上给父母以安慰,从健康上给父母以体贴,让父母充分享受子女之敬、天伦之乐。

  人生自古谁无老,无论从社会还是家庭角度来讲,你今天的敬老,就是明天的敬己。敬老敬己,敬老就是一面社会和人生的镜子。重阳,只是一个敬老的开始,重在提醒人们:老人是社会的财富、家庭之宝,敬老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公民的法定义务,需要从每一天做起。只有人人敬老,家庭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和谐。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