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新闻网> 专题文章> 脱贫攻坚> 浏览文章
合江有这样一位扶贫干部 大家都为他点赞
0 不详 2017年09月26日
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合江涌现出一批批扶贫干部先进典型,
杨易林就是其中之一,
他,积极走访座谈,宣传党的政策,
他,了解群众困难,收集群众诉求,
他,倾听群众声音,心系百姓,
他,实事干实,不浮夸不虚飘
…………
如今的高鼓山村发生了大变样,
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杨易林,男,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合江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2015年8月选派到大桥镇高鼓山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履职以来,他始终牢记第一书记“五项职责”,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级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坚持苦干实干加巧干,积极投身到驻村帮扶工作中,较好地完成派驻村各项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田坎”书记——群众说“我们相信他”
 
    杨易林到村任职以来,坚持脱产驻村,在村“两委”的协助下,积极到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每周不少于3天的入户走访是杨易林驻村工作的必修课,他主动宣传党的政策,了解群众困难,收集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声音。

    一开始,大家并不愿和这位“城里来的同志”多说话,认为他就是来走走看看,过段时间就走了,干不了实事,反映了问题也可能得不到解决。但后来经过接触发现,凡是跟杨书记反映的问题,没过几天不管是否能解决都会得到满意的答复,有时候杨书记很早便到田野里询问生产生活情况,有时候中午了他还在入户走访,有时候天都黑了他还在调解矛盾纠纷。渐渐地,群众开始信任这位第一书记,认为他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杨易林的手机号码也从此变成了村民们的“热线”电话,有的打电话咨询政策,有的打电话反映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也有的打电话为村上脱贫攻坚提意见建议。
    访民不扰民是杨易林的工作原则,也是杨易林驻村工作的底线,他到户从来不把群众从田间地头叫回,而是主动到地里和群众交流,他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田坎”书记。今年秋收季节,杨易林为了不影响老百姓收割,就利用中午时间入户走访。8月的一天,杨易林吃过午饭,便冒着40多度的烈日,匆匆来到贫困户陈文群家动员小额货款,检查用电安全,陈文群看到满头大汗的他,感激地说:“这么热的天,书记都来关心我,太辛苦了”。一句真诚的“辛苦了”,让杨易林顿觉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两年下来,杨易林收集到关于脱贫攻坚和村级发展的意见建议40余条,了解了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差、产业发展落后两大致贫原因,对93户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与群众的距离也拉近了很多,为驻村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解难”书记——贫困户的事情就是我天大的事情
 
    “需要办什么事尽管动嘴,我的工作就是为大家跑腿。”每到一户贫困户家他都会这样说,表明自己是来为大家服务的。

    高鼓山村9社张清兰,家庭人口2人,母亲常住精神病院,本人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经常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日子。他走访了解情况后,自费为该户购买了1桶油、2袋米,并经常到该户了解生活状况,积极动员他们自食其力,就近就业,解决个人温饱问题。多次走访聊天解决了她思想上的问题后,杨易林时刻留意招工信息,为她推荐了几处打零工的地方,目前,张清兰就近务工收入达800元/月左右,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这让他很欣慰。

    8社张泰雄,家庭人口3人,住房为土坯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但夫妻二人年老体弱,无钱修建。该户本在6年前便筹划新建住房,已经买回部分建材,但其出嫁的女儿当时也要建房,便将张泰雄的建房款1万元借走,其子因不满父亲借钱给女儿,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看着6年前买回来的钢筋、砂石、红砖等建房材料已经长满了青苔,老两口心里着急却无能为力。杨易林看到二位老人住在摇摇欲坠的房子里,想着他们的满面愁容,始终放心不下,于是为老两口申报了D级扶贫危改,落实项目资金3万元,并帮忙联系建筑工人。2016年12月,张泰雄一家终于住上了新房子,看见老两口脸上的笑容,杨易林就跟自己搬新家一样开心。

    2017年7月,县农业局为高鼓山村贫困户送来鸡苗,按照分配计划,93户贫困户每户可分到10-20只。在分配时,有10多户非贫困户打起了鸡苗的主意,商量着要“抢”鸡苗,有的甚至大声吼着:“凭什么好事都给这些好吃懒做的人,我们勤快人就沾不上边啊”、“穷就穷到住,政府好照顾”,这么一闹,大家都往自己背篓里抓鸡苗,杨易林看到这一幕很揪心也很气愤,于是走进了人群里高声说:“对你们来说,10来只鸡苗根本不值多少钱,或许就是你们一顿饭钱、一盘牌钱,可是对我们的贫困户,这些鸡苗是发展生产的种子,是脱贫致富的希望,你们抢回去后真的能心安吗?你们以为自己没有评贫困户,就什么政策都没有享受吗?看看村上这些硬化路,还有我们正在修建的村文化室、卫生室、大广场,这些大家都是可以享受的,没有扶贫的好政策会有这些吗?”人群一时鸦雀无声,非贫困户们把抢到的鸡苗放回笼子,背上空背篓回了家,现场的贫困户也自觉排起队领取鸡苗,这才让杨易林松了口气。

    杨易林说,既然来这儿当了第一书记,那我肯定就要为这儿的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看到8社的鄢静平、3社的周小平、11社的周淑军等贫困户在扶贫危改项目的支撑下,建起了敞亮的砖房,还有好多贫困户发展起了荔枝产业,实现了从“过惯苦日子”到“过上好日子”的转变,我真是打心底里高兴。
 
“化缘”书记——用“厚脸皮”换来村容村貌新变化
 
    为切实改变群众出行难、看病难、文化娱乐场所缺乏等现状,杨易林多方奔走,四处“化缘”,协调落实硬化道路10公里,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时代;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新建村卫生室155平米,有效缓解该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多方筹措资金修建面积300余平米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高标准文化广场1100平米,配套建设围墙、厕所、篮球场、文化墙、健身器材和景观绿化等,为群众提供了文化娱乐场所。

    “不给组织丢脸、不给村上添乱、不让群众失望”,这是杨易林向全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驻村工作两年多来,高鼓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看上了广播电视,高标准粮田、生产便道、堰渠、硬化公路建设起来,山坪塘整治取得实效,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起来,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面开展,村级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从零到4.4万元的转变。在他的带领下,2015年23户104人脱贫,2016年16户59人脱贫,2017年预脱贫50户159人,2018年预脱贫4户7人,有望消除绝对贫困。杨易林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团结带领高鼓山村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在致富奔康的路上。
    (合江县大桥镇)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