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新闻网> 专题文章> 脱贫攻坚> 浏览文章
《综合帮扶,彝路有你》(六)援彝干部王勇、袁涛:卡沙沙
0 不详 2019年11月26日
    在越西县普雄镇的高原二半山处有个呷拖村,海拔已达2100米,开水只能烧到70度,面条也煮不熟。村里来了个合江的援彝干部,带着技术带着真情带着干劲,硬是在二半山上建起了核桃产业园,养起了蜜蜂,发展起林下辣椒种植,建成了扶贫车间。带领着村集体和彝族同胞朝着脱贫奔康的大道阔步向前。

    普雄镇呷拖村距县城42公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84户28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0户530人,计划2019年脱贫摘帽。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被选派入驻普雄镇呷拖村综合帮扶队的王勇迅速融入驻村帮扶工作。

    王勇来自合江县农业农村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当初学的畜牧专业知识和担任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的管理经验,给综合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迅速转变角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访民情、办实事,把扶贫当作“家事”,把贫困群众当作“家人”,与贫困群众一道想办法、谋发展、找出路,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驻村帮扶工作,帮助普雄镇呷拖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依托,更是贫困群众后续增收致富的支撑。经过与群众交流和走访,王勇对呷托村的地形地貌和当地的风俗人情有了一定了解,发现当地光照条件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品质好。然而种养殖品种单一、技术落后,虽曾有种植核桃的传统,但种植量小,种植方式也较落后,导致核桃产量小,虫害多,经济效益不高。于是,王勇充分发挥农业上的技术优势,从去年的10月份起,成立“苏呷拉”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引领发展产业,建了核桃、林下海椒种植基地和扶贫车间,通过对生产出来的土特产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农户又跟专合社提供劳务,获得打工收入。

    如今的呷拖村在综合帮扶队的帮扶指导下,坚定产业支撑思路,结合本村实际,科学规划,通过“支部+专合社+项目”的模式,打造“2600亩核桃产业园区、600亩新米产业基地、200亩蜂蜜产业园、温泉服务产业区、彝族风情及生态观光园”等产业发展项目。截止目前,现已完成700亩核桃种植,300桶蜂蜜养殖,500亩林下辣椒种植,建成1个400平方米扶贫车间以及150平方米的办公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农户已经在专合社分到30多万元劳务费。

    想起刚来呷拖村的时候种种艰辛和不习惯,如今辛苦的付出换来了可喜的变化,王勇毫无怨言,内心只有欣慰。

    王勇说:“我最初来的时候,真的不习惯,三分钟能烧开的水,我七八分钟都烧不开,温度也达不到,煮个面条都是熟不透的,我真的感到很辛苦。一年多来,我又有欣慰的地方,村干部对我很支持,跟群众的感情建立起来了。”

    3年帮扶时间即将过半,当自己某一天离开呷拖村怎么办?王勇从一开始便思考并着手培养致富带头人。

    王勇说:“我去申请了100万的资金,要着手打造一个农业技术服务部,下一步我们要跟大公司合作,依托他们的力量,对种植业技术进行培训,对养殖业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要求每个组选两到三个致富带头人,争取在一年之内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目前呷拖村已建成2个中小型养猪场,1个国家级彝族漆器“非遗扶贫工坊”,1个纯粮食白酒厂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呷拖村实现了产业多元化,为贫困群众的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个原来的“贫困落后村”向“美丽幸福新村”强力迈进。而这一切,王勇功不可没。

    和王勇一样,同样来自合江县农业农村局的袁涛来到了越西县新乡乡瓦吉村担任综合帮扶队员,在他的主导和扎实帮扶下,与该村定点帮扶单位四川机场集团一起,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招商引资,打造了新乡乡瓦吉村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建起一个年出栏3000头生猪的养猪场,并利用整村搬迁后留下的牧场,正在建设一个一期200头未来达到500头的肉牛养殖场。

    正在新乡乡瓦吉村观光农业产业基地负责苹果种植管护的老村长邓明祥说起综合帮扶队就赞不绝口,“袁涛他们来了就给我们建立起这个苹果园、养牛场、养猪场,我们很感谢他们的帮扶,我们的困难也解决了。”

    而说起这一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袁涛也有些小小的成就感,“我们到越西县这一年多,帮当地老百姓做了几件事情,老百姓很欢迎我们,我们感到很欣慰。”

    对于未来,袁涛也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打算。

    袁涛说:“剩下的一年半时间,我们考虑一是加强村级党组织的建设,老百姓需要组织来带头。二是要培养致富带头人,要把种、养殖技术传播出去,让经济效益发挥最好。三是搭建合作社的平台,靠单打独斗是赚不到钱,要靠大家的力量。”

    建脱贫奔康产业园、建扶贫车间、建养殖场,是王勇、袁涛他们在越西产业扶贫上的有效举措;成立专合社、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帮助村民创收增收是与产业发展同步实施的有效举措;建强村级党建、培养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明白人是他们为未来发展规划的扶贫方向。只有村民思想转变了,勤劳肯干了,掌握技术了,组织跟上了,市场打开了,持续增收不返贫才有保障,帮扶结束了才能放心。而同王勇、袁涛一样,来自合江县农口系统的援彝干部还有11人,他们分布在9个乡镇13个村,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优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及产业扶贫开展帮扶工作,积极参与或主导各村建立专合社,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默默无闻中,彰显着脱贫攻坚农业人的光芒。
    (合江县融媒体中心:唐雪梅 卢海军)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