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坝古镇最后的铁匠铺
0
不详
2016年11月02日

现尧坝场138、140号原为一家,曾是尧坝场上最大的铁匠铺。传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北洋军路过尧坝,走得匆忙,丢下两包银子。一个叫陈焕堂的铁匠捡到了,等了几年没来取,就用这些银子买了房基,建起了坐东朝西,面向街市的一大栋四合院。四合院为前后三开间,全木结构,隔墙为竹篱笆抹泥。临街三间,当心间及一侧次间为铁货店,卖起了各种铁制品。
民国以前,路过尧坝的马帮多,马要钉掌、修掌离不开铁匠铺,后来马帮减少,铁匠铺也随之减少。
此外,农村人口的减少和耕种收割技术更新,镰刀、锄头使用大量减少,目前农村家庭对铁制品的需求已经很少了。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这些职业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尧坝场留下了唯一一家夫妻铁匠铺,他们坚守着祖辈留下的手艺。
每次路过尧坝老街听到铮铮的打铁声响起,就知道尧坝场上的夫妻铁匠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用行动和执着诠释着这古老的职业。
烧得通红的铁,火炉旁映得通红的铁匠。
捞起来,放到铁砧不断捶打。





孤独但执着的坚守。


是否庆幸还能听见这一声声冷冷的打铁声。
时代变迁,除了周边的村民已经无人购买手工铁制品,铁匠铺外摆放的也主要是农具和工具。逢三六九赶场天才摆放出来售卖,卖不完也需要由铁匠带着去赶其他地方的集市销售。
铁匠师傅身边没有学徒,只有妻子,现在尧坝场没有青年学习这一古老的手艺。无人传承的铁匠铺,恐怕,这就是尧坝场最后的铁匠铺了吧?
文/邹玉兰 图/橡树摄影
民国以前,路过尧坝的马帮多,马要钉掌、修掌离不开铁匠铺,后来马帮减少,铁匠铺也随之减少。
此外,农村人口的减少和耕种收割技术更新,镰刀、锄头使用大量减少,目前农村家庭对铁制品的需求已经很少了。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这些职业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尧坝场留下了唯一一家夫妻铁匠铺,他们坚守着祖辈留下的手艺。
每次路过尧坝老街听到铮铮的打铁声响起,就知道尧坝场上的夫妻铁匠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用行动和执着诠释着这古老的职业。













文/邹玉兰 图/橡树摄影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