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新闻网> 我爱合江> 美丽合江> 浏览文章
合江旧城九沟十八巷之九沟
0 不详 2017年03月10日
 
 
 

    合江是千年古县,合江县城是千年古城。城池位于长江与赤水河交汇处,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建符县称“安乐水会”,即安乐水(今赤水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集市集市),北周保定四年(564)定名“合江”。城池在北宋已有土城,南宋末年毁于兵燹,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开始复建,到弘治年间(1488-1505)趋于完善。旧城沿长江而建,由一条主干道连接各街巷。旧城街巷众多,清代后期改“坊”为“街”、“巷”之后,就有九沟十八巷”之说。各沟巷的由来、沿革、故事,体现着合江古城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的地域特征。近来对合江旧城九沟十八巷做了再次调研、考订、整理,留住传统根脉,展示历史文明。拟分“九沟”和“十八巷”发于空间,以飧访友。
 

 
    1.虾子沟:今新华南路河排小桥子街。因系赤水河河汊,沟内常有小虾得名。清末名小桥子街。民国25年(1936)名武德路,36年(1947)名幸福路。1981年名小桥子街。旧时沟上有小桥,桥头有豆花馆,常有船帮船夫、木帮筏夫早上在此吃豆花、喝早酒。为“合江早豆花”习俗的发源地之一。今为商业街区。


    2.仁家沟:今新华南路山排仁家沟巷。因地处南门城垣内,与城垣外的船帮棚户多有往来,船帮称门内居民多“仁义”之家,故名。清末名仁里沟街。民国25年(1936)名仁礼路,36年(1947)名仁里路。1981年名仁家沟,2010年名仁家沟巷。仁家沟巷1号,是1959年至1997年合江县政协机关驻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沟内有合江县水电局、人民银行合江支行驻地。今为居民住区。


 
    3.副营沟:今新华南路山排仁家沟巷上段。为明清时期合江驻军住地,故名。清末名副营沟巷。1981年名副营沟,2010年副营沟并入仁家沟巷。清代合江驻军隶属泸州都司营,统领称驻防把总。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石达开军入境,合江驻防把总魏崇惠令焚烧马街河边堆放的木材,以免太平军结筏渡河入城,合江城由此得以保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副营沟有团结旅馆,因临近县政府驻地,常住区、乡镇、大队(村)到县参加“三干会”的干部。今为居民住区。


 
    4.龙井沟:今商业路中段往荔城半岛街道左侧巷。因沟内有一水井称“龙井”,故名。清末名龙井沟巷。1981年名龙井沟。2012年拆除聚落新建荔城半岛,2014年并入学坎上街。旧时进入龙井沟的学坎上所在的山名叫“凤山”,清代《四川总志》、《合江县志》描述合江城池为“凤山特起城中,江水横流郭外。负山带江,极为奇胜”。凤山既是城池风景之山,更是合江历史上的文化教育圣地。北宋元祐(1086—1093)年间在凤山建学宫,清乾隆十九年(1754)在学宫办“凤仪书院”,道光十一年(1832)在凤山建科举考棚(今合江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光绪三年(1904),知县李镜清委派县绅刘天锡等在凤仪书院创办新学官立高等小学堂,此学堂就是今人民小学的前身。今为居民住区。


2011年的龙井沟

(2011年的龙井沟西侧学坎上)

 
    5.张家沟:今新华南路山排张家沟巷。以多住张姓得名。清末名张家沟巷。民国25年(1936)名和平路,36年(1947)名安顺路。1981年名张家沟,2010年名张家沟巷。境内保留有明清城墙100余米。是合江县工商局驻地。


    6.竽荷沟:今新华南路山排张家沟巷上段。因沟边多野生竽荷得名。所在巷道居民至今称竽荷湾。1981年并入张家沟。沟内有商业街桥涵,为现今合江城区最大的桥涵,建于1999年。今为居民住区。


    7.水井沟:今新华中路山排月亮街地带。以沟内有水井得名。清末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名称沿用不变。沟南岸是月亮街,2000年前扩建月亮街中,水井沟大部建为楼房,部分改为暗沟。境内月亮街旧时有“愚庐”,是民国时期合江知名人士沈佛愚的住居。沈佛愚民国8年(1919)曾与靖国军旅长朱德在笔架山唱和诗篇,后曾任合江县医师工会主席、合江县教育局长、祖毅中学(马街中学的前身)首任校长。解放后,1957年至1980年任合江县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副主席。今水井沟之名已由月亮街演替。


 
    8.流水沟:今新华中路河排流水沟巷。古时为大溪沟,明代填沟建街。清末名流水沟巷。民国25年(1936)名交通路,36年(1947)名康庄路,后改名流水沟。2010年名流水沟巷。沟北西侧为纤藤街,旧时是一条专门以竹篾制作拉船纤藤的街道,今尚存。沟北口为合江轮船码头。民国8年(1919)6月,重庆长庆号轮船在流水沟码头首次载运旅客。33年(1944)3月,冯玉祥将军在此码头下船进城,发动合江献金救国运动。34年(1945)10月22日,蒋介石、白崇禧等在此码头下船进城,视察合江工作。35年(1946),县长江开第拆除古城垣东、南、北三城门,以其石料扩建流水沟轮船码头和东门口码头。1958年12月6日,县长郭建华从成都领会中央扫盲委员会颁发的“合江文化县”称号奖旗,从泸州乘船到此码头下船,城区群众从流水沟起夹道迎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沟内有合江轮船公司、土产公司、日杂公司等企业。今为商业街区。



    9.小流水沟:今流水沟上段南侧的小巷。古时为小溪沟,明代填沟建街,因其比流水沟小,素称小流水沟。2010年名小流水沟巷。旧时民居多为船帮住户,部分居民以制作拉船纤藤为业。今已列入拆迁改造范围。
 

    (何开明)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