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广大青少年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担当者、责任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让学生从小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文化自信?近年来,内江市威远县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特别是去年被中央文明办纳入全国首批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县后,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中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民俗和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精品课程多达50余门,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活生动的面貌来到孩子们身边。
7月2日,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采访组来到了威远县多个乡镇学校,看广袤的乡村如何在青少年心中“播种文化”,种出文化自信。
舞彩龙、玩牛儿灯 学生成了小小“非遗传承人”
7月2日,威远县中小学生暑假的第一天。持续多日酷热后突然降温,凉爽的天气让威远越溪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饶有兴致开展了“暑期第一课”——玩牛儿灯。
“走啰,放牛去了!”“来啰!”上午9时许,当蹲点小组一行到达越溪镇时,十几个孩子在舞台上排练正酣。在越溪牛灯舞传人曹顺武的指导下,孩子们有的扮成放牛娃拿着鞭子蹦蹦跳跳,有的两人一组披上道具扮起了牛儿。吃草、嬉戏、滚水,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越溪镇中心学校学生表演牛灯舞。唐广 摄
牛灯舞,四川省古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内江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如今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越溪镇中心学校将牛灯舞引进到了学校。
“我们2020年专门成立了非遗文化越溪牛灯舞兴趣小组,学生们非常喜欢。”越溪镇中心学校校长倪志刚介绍,针对这项本土文化,学校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方位传承。不仅对牛灯舞的影像、故事、音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档案,还打造了传承活动室,展出各种道具及图文资料。此外,最重要的便是请出牛灯舞非遗传承人进学校教孩子们表演。
越溪镇中心学校全校学生300多人,长期参加牛灯舞训练的就有40多人。
在排练现场,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们趁着休息为我们道出了学习牛灯舞的乐趣。“表演好滑稽、好有趣嘛,看到演出的第一眼我就想学了。”初二学生张轩浩抹着满头热汗调皮地说,“唯一可惜的是马上读初三,不能继续耍了。”初一学生胡馨玉也格外喜欢扮演放牛娃,“以前我看到牛就害怕,现在觉得牛儿好乖哦……”
越溪镇中心学校学生表演牛灯舞。唐广 摄
自去年6月威远县成功入选乡村“复兴少年宫”全国试点后,威远县已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117所,包括越溪牛灯舞在内的50多门传统文化精品课程以真实可感的模样来到了孩子们身边。
在威远新场镇中心学校,传承数百年的省级非遗翔龙节也已进入校园。该校校长段儒军告诉记者,2016年,记载翔龙节历史以及制作和表演技艺的《彩龙飞舞》教材就正式纳入了学校校本课程,“学生从5年级开始便可以系统了解这门本土民间文化,学习做龙、耍龙等技艺。”内江市级非遗李家拳也被引入学校,孩子们热爱打拳远胜课间操。
在威远观英滩镇中心学校,省级非遗石坪山歌也早已飞入了孩子们心中。“石坪山歌旋律优美、琅琅上口,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很少有学生不会唱几句石坪山歌。”观英滩镇副镇长晏杰介绍。曾经传承艰难的非遗文化,在学校得以普及。
新场镇中心学校学生表演李家拳。唐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