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新闻网> 媒体关注> 今日要闻> 浏览文章
关注!今日《人民日报》多版面、《经济日报》头版重磅报道四川
0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2017年02月07日

    2月6日,《人民日报》多版面、《经济日报》头版重磅报道了四川,先为四川点个赞!

 
    2月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和其他重要版面共刊发7篇稿件,集中聚焦四川省各族群众欢度春节的火热图景,讲述辛勤劳动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脱贫路上四川“撸起袖子”干,经济日报头版则聚焦凉山脱贫成就。

 

    四川眉山的“村晚”上了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专栏,针对春节期间,四川省多地农村举行村庄文化晚会一事发表评论,认为“村晚”等文化新形式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种下乡村文化复兴的希望。

 
 

    让“村晚”也火起来

 

    文/姚永亮

 

    敲起锣鼓、舞动龙狮、载歌载舞、非遗表演、带“土味”的小品……近日,四川省眉山市桂花村文化大院举办了一场“村晚”——村庄文化晚会。台上,村民演得起劲;台下,大人小孩喝彩不断。

 

    近年来,随着农村快速发展,“钱袋子鼓起来之后,我们更想找点乐子”正成为农村群众的期盼。如今,村民自办的“村晚”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上演。“村晚”等文化新形式既闹新春又聚人心,既丰富村民生活又传承村风村训,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种下乡村文化复兴的希望。

 

    我国有好几亿农民,农村是文化的大舞台。如何让农民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如何让乡村的传统文化活起来,“村晚”火起来的现象值得文化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刊载于《人民日报》2月6日头版

 
 
    今日刊发的经济日报头版,咱四川又被点赞啦:
 
    这篇题为《产业扶贫打基础 异地搬迁破难题 四川凉山脱贫攻坚破局见效》的报道,聚焦凉山脱贫成就,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产业扶贫打基础 异地搬迁破难题 

    四川凉山脱贫攻坚破局见效

 

    经济日报记者钟华林 
 
    对于四川凉山州宁南县玉丰村村民李明元来说,今年的春节是最幸福的——他家搬出了大山,住上了新房,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在四川凉山,像李明元这样充满幸福感的不是一个小的群体。2016年,凉山州有11.38万贫困群众脱贫,5万多人通过异地搬迁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凉山多山,土地贫瘠,种植普通农作物的收益很低。要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凉山州结合实际,大力推进以核桃为主的林业产业、以马铃薯为主的农牧产业,提高种植收益。
 
    为发展好核桃产业,他们专门请中国林科院专家实地考察,并聘请相关专家做技术顾问。经过几年的努力,凉山州已新建核桃基地376.15万亩,嫁接改造核桃基地108.1万亩,涉及贫困村1640个,覆盖率达79%。如今,较早发展核桃产业的地方已进入收获期。雅砻江边的盐源县大水田村,到2015年全村核桃树面积达1.1万亩,挂果面积3000多亩,全村人均纯收入1.63万元。宁南县茶岭村除发展核桃外,还发展茶叶、板栗等林产经济,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
 
    对传统的马铃薯产业,凉山州则推行良种化,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园区。同时,加快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产地市场,引导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种薯、专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加强“农超对接”和产销衔接,着力打造“大凉山马铃薯”“中国绿色食品马铃薯之都”品牌。
 
    在大凉山深处,许多地方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的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对于这些区域的贫困群众,该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保护、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社、组建家庭农(牧)场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搬迁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真正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的同时还能过上好日子。像李明元不仅搬进了新房,在村干部指导下,还养起了蚕,新栽了1500多株核桃苗。新房、新活计让李明远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等核桃树有收成了,我家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刊载于《经济日报》2月6日头版
 
 
    今日《人民日报》其他版面也多方面关注了四川。
 
    第4版“寻找最美乡村·欢乐过年”专栏用H5形式刊发《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 沙朗欢舞 情动羌寨》。
 
 
 

    《人民日报》要闻版,新春走基层关注成昆铁路建设:
 


    西昌工务段瓦祖线路工区

    成昆之巅 保障安全
 
    人民日报记者 梁小琴
 
    巍巍大凉山,成昆铁路如巨龙般穿梭其间。在红峰站和瓦祖站之间、海拔2242米的“成昆之巅”是长达6300余米的沙马拉达隧道,这是成昆铁路的咽喉要道,而与生俱来的地下水发育、石质松软使这条隧道病害十分突出。
 
    1971年,成都铁路局组建瓦祖领工区,专门负责沙马拉达隧道一带的线路维护和病害整治。40多年来,这群普通的铁路人扎根深山,几十年如一日,在“千山鸟飞绝”的大凉山顶守护着成昆铁路,诠释着 “扎根山区、无私奉献、治山斗水、确保畅通”的“瓦祖精神”。2006年,因生产力优化调整, “瓦祖领工区”撤销了,调整为瓦祖线路工区、沙马桥路工区、沙马桥机队工区,工作划分更加明确,人员配备力量也更足,46名“瓦祖人”依然坚守,他们用坚守和付出温暖了大凉山。
 
    清晨,夜幕还未散去。凛冽寒风中,西昌工务段瓦祖线路工区班长黄安荣将棉帽严严实实地包住整个脑袋,只露出小半张脸,裹着臃肿的军大衣,带着对讲机和手电筒,和队友开始巡视沙马拉达隧道。
 
    春运期间,沙马拉达隧道停止一切施工,这是全年他们唯一能休假的时间。已扎根大凉山25年的黄安荣照例和几名队友留守值班,毕竟,春运是一年一度的车流最高峰,留下来,他才放心。上午10时许,巡道结束后从隧道出来,天已放晴,黄安荣马上解开身上的军大衣,享受这难得的好天气。
 
    “老书记”袁昌友,是第一代瓦祖人的代表。上世纪70年代初,20多岁的袁昌友被分配到瓦祖领工区沙马拉达线路工区工作。凭借过人的毅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袁昌友很快成为这支队伍的带头人。“要带好职工队伍,必须稳住职工队伍,而且自己要先稳住。”1987年,袁昌友和支委们带头,铁着心把家迁到了“不毛之地”的大凉山顶。不久,又有8名党员先后在大凉山顶安家。
 
    “守护‘成昆之巅’,保铁路线安全就是保万家团圆,是我们全体职工的希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决心。” 黄安荣感慨地说。
 
    近几年,沙马拉达隧道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病害整治,比如更换支撑板等。今年春运前,他们更是加班加点维修,一天工作最长达12个小时,整天不见天日,他们戏称自己是“土拨鼠”。“施工时,噪音、油烟、尘土互相裹挟,我们个个脸上都是‘一抹黑’。只能看见眼珠子在打转,全靠声音辨识彼此。”黄安荣回忆工作时的情景。
 
    他们不仅仅要保障沙马拉达隧道的安全,还要经常辗转于西昌工务段管内各个大修施工点作业,承担自然灾害和事故抢险突击任务。现任沙马桥机队工长沈明理,已在这里工作15个年头。
 
    每天都是忙碌的,每天都是单调的,重复着清侧沟、铲岩土、刷油漆、搬杂物……收工了,坐在隧道旁边的山坡上,看着脚下绵延向前的成昆铁路上,一趟趟列车跨过安宁河,越过小相岭,飞驰向远方,就是“瓦祖人”最开心的时刻。
 
    刊载于《人民日报》2月6日9版
 

    《人民日报》第11版刊发图片新闻《雅安市 欢乐“上九节”》:
 


    欢乐“上九”

 

    2月5日是农历正月初九,也是夹金山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上九节”。当日,在四川雅安市宝兴县,夹金山脚下的硗碛藏族乡群众举行舞狮、舞龙等传统民俗活动,庆贺去年丰收,迎接万物萌生。
 


    图为当地群众在表演传统民俗杂技,欢度“上九节”。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刊载于《人民日报》2月6日11版

 
   
《人民日报》第12版刊发《文化庙会赴港闹新春》,报道“2017香港欢乐春节文化庙会——熊猫故里·锦绣四川”在香港拉开序幕:
 
 

    文化庙会赴港闹新春

 

    人民日报香港2月5日电(记者陈然)日前,“2017香港欢乐春节文化庙会——熊猫故里·锦绣四川”在香港拉开序幕。庙会由国家文化部、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共同主办,总计表演歌舞、彩灯、戏剧等数十场,是香港特区庆祝回归祖国20周年的首个大型综合文化活动。

    庙会向香港市民展示“大美四川——旅游文化摄影展”“神奇四川——熊猫的世界”“文化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多彩四川——民族歌舞及机器人表演”“物美四川——名优土特产品展示及品鉴”五大板块。摄影区内还展示了香港援建四川“5·12”震后灾区项目的成果照片。

   
刊载于《人民日报》2月6日12版

   
《人民日报》社会版关注四川温暖春运路:

 

 

    刘警长护航旅途平安

   
文/王明峰 王晓丹

   
今年49岁的刘剑平,是成都铁路公安处绵阳车站派出所高铁警务区的警长。为了成绵乐高铁的安全运行,刘剑平每天都在他管辖的34.815公里的高铁线路上奔波和忙碌着。从普通的铁路民警到高铁线路民警,刘剑平说,转变的除了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还要求民警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好地为沿线群众办事的意识。

 
    为了尽快掌握管辖的线路情况,刘剑平没少吃苦头,硬是靠着两只脚在线路上来回巡查,遇到丘陵隧道就绕着走上一圈,碰到荆棘沟壑就摸爬滚打。今年春运,刘剑平所在的绵阳车站派出所有57名线路民警和48名护路巡防队员一直坚守在70公里铁路线路上,用默默坚守和辛勤付出,为南来北往的旅客守护着一份沉甸甸的旅途平安。
 
    刊载于《人民日报》2月6日13版
 
    《人民日报》经济周刊关注脱贫攻坚,专门提到了四川:
 


    脱贫攻坚迎来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

    2017,如何“撸起袖子”来脱贫
 
    人民日报记者 顾仲阳
 
 
    政策红包中提到:
 
    强化对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凉山、怒江等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文章开头提到:
 
    这个春节,54岁的四川南充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贫困户张守祝,终于结上了婚,过了个甜蜜的大年。去年,依靠在村里的脱贫奔康产业园种植蘑菇,他脱贫摘帽,告别了光棍生活。“过去穷,娶不上媳妇,现在一定要继续把蘑菇种好,把日子过得更巴适。”
 
    刊载于《人民日报》2月6日17版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